讓系統思考走下神壇、回到合理的位置:近三年教學心得總結

自從2018年初開始提供系統思考的課程,雖然有收到不少「很燒腦、很有收穫、很有趣」等等的心得,在我心裡停留比較久的,卻是下列這類的評論:

  • 「如果系統思考不能回應人們實際遇到的情境,它就只是一個在理智上有趣好玩的事物而已」
  • 「系統思考是我最喜歡的課程,但是我也很遺憾系統思考是我最不容易用出來的課程」
  • 「某某人上過了你的課,他說系統思考很難用」
  • 「我之前上了系統思考的課,但是之後幾乎一次也沒有用出來」

因為這些評論,加上「系統思考被說了很多,但是做的卻不成比例」的現象,讓我在過去將近三年期間,對於課程設計做了無數的小改版與兩次重大改版。直到今年5月的第二次重大改版之後,我才開始對自己的課程比較滿意一些。

過去一週因為密集教了四天的系統思考企業內訓課,所以想要趁自己對於系統思考課程還很熟的時候,記下自己對於系統思考課程的理念。這些理念當中,有些是我在課程中會向參與者提到的,有些則是因為不覺得對於參與者當下的學習有幫助而沒有說出來。所以,與其說這篇文章可以增進讀者對於系統思考的認識,不如說比較大的比例是為我自己而寫的。但是,如果你對於我的系統思考課程背後的邏輯有興趣,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讓你更知道我在課程設計與現場教學時的思路。

為系統思考除魅

「除魅」(demystify)可以被理解為「除去神秘的面紗」。之所以要用這個詞,是因為這幾年我注意到許多對於系統思考的「魔幻期待」,例如「只要使用系統思考,就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找到槓桿解(leverage)來快速地改變系統」,而這個期待甚至會讓有些人無法耐心分析問題,一心只想「趕快找出解方」。

這個現象的發生,我認為系統思考領域的推廣者(包括我在內)是難以切割責任的。許多人會對系統思考有這般魔幻的期待,我猜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這個圈子的人當初就是用那些「魔幻的說詞」來「賣」系統思考。

因此從2018年年底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注讓系統思考「走下神壇」,讓它能夠回到合理的位置,這包括破除對於系統思考「馬上找出槓桿解來解決複雜問題」的期待,並且持續和在企業內工作的朋友探討系統思考可以貢獻的議題、場合與情境。此外,我也會避免使用抽象高深的詞彙(例如「系統觀」),或是即使要使用,也要提供更明確的定義,幫助學習者理解這些詞彙指的到底是什麼。

讓系統思考容易被用出來

通常課程剛結束的時候,學習者的系統思考能力會達到一個「局部高點」。然而,如果無法在課後盡快實踐,這個能力就會漸漸退化,等到退化到一定程度時,就算想要使用系統思考,也會變得不敢使用。很多經常參加培訓課程的朋友應該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

--

黃意鈞 Ivan Huang
黃意鈞 Ivan Huang

Written by 黃意鈞 Ivan Huang

A facilitator specialized in systems thinking, action science, and adaptive leadership, who aspires to dedicating himself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