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引導與系統思考促進跨領域利害關係人的對話

--

圖一:工作坊結尾合影。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緣起

2020年9–10月期間,我和引導師好友曾士民(Eric)接到一個在台灣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非營利組織 —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邀請,為沼氣能源產業發展繪製系統圖,並且設計及引導工作坊。2021年10月25日我在IAF Taiwan的引導週分享了這個案例,也打算把這個案例寫成文章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朋友。

原本打算在寫這篇案例文章的時候,同時放入系統圖的介紹,但是考量到這麼做可能會讓篇幅變得非常龐大,因此我決定把系統圖的介紹單獨寫成一篇短文,讓對於系統思考及循環經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

因此在本篇文章當中,首先我會介紹循環經濟的內涵,並且介紹這個專案的工作方法,並且特別介紹我們對工作坊主題與客戶需求的理解,以及我們對於工作坊的流程設計,藉此讓讀者明白我們對於工作坊流程的設計邏輯。

透過這個案例,我希望可以達成以下目的:

  • 與其他引導學習與實踐者分享我們對於這類跨領域工作坊的設計邏輯,一同交流研討,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引導圈的朋友投入這類跨領域永續議題工作坊的引導;
  • 希望可以和對於系統思考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我們繪製系統圖的過程,以及如何運用系統圖協助參與者之間的對話;
  • 對於未來想要推動跨領域協作的單位,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呈現引導者的工作方法與邏輯,藉此促進未來更多需求單位與引導者之間的合作。

什麼是循環經濟?

圖二、線性經濟vs.循環經濟。來源:循環台灣經濟會

要介紹循環經濟,就得先從目前主流的線性經濟模式開始介紹(圖二)。所謂線性經濟,指的是「原料從開採,經過生產者的製造以及消費者的使用之後,最後以廢棄物的形式離開整個系統」的經濟模式。

線性經濟並不是個永續的經濟模式,這是因為有些資源不可再生,或是再生的過程極為緩慢,以致於它的再生速度遠遠趕不上消耗速度,長久下來將導致現有資源存量的耗竭,例如許多金屬與非金屬礦產。此外,當資源以廢棄物的形式離開經濟系統,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土壤劣化,或是造成健康的危害。

相對於線性經濟,循環經濟的目的是要讓資源能夠在經濟系統當中重複被循環利用,進而減少原料的開採以及廢棄物的產生,尤其台灣高度仰賴進口資源,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也能夠降低台灣對於進口資源的依賴。

案例客戶:循環台灣基金會

循環台灣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是一個推動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非營利組織,其使命是促進跨領域利害關係人的協作,進而帶動台灣社會轉型為資源循環利用之經濟模式,並且透過溝通(出版物、舉辦活動)、倡議(與法規政策相關單位協作)以及網路連結(連結跨領域利害關係人)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2020年8、9月期間,基金會邀請我們協助設計並引導兩場「沼氣能源產業化工作坊」的需求,並且邀請我將基金會的研究成果以及過往工作坊的產出繪製成系統圖,藉此在工作坊支持參與者運用系統圖進行深入討論。

本專案工作方法

在接到基金會的需求後,我和夥伴進行的籌備工作包括:

  • 議題背景與需求了解:包括了解議題的背景脈絡、了解主辦單位對於活動的既有整體規劃、確定工作坊參與者及其參與程度,以及辨識需要在工作坊探討的子議題與期望產出。
  • 系統圖繪製:將基金會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次工作坊的產出繪製成初版系統圖,之後與基金會共同檢視及調整系統圖,另外邀請相關專家提供調整建議。
  • 工作坊流程設計:基於對於議題背景與需求的理解,完成工作坊的流程設計。

圖三是我根據基金會的過往研究與工作坊產出所繪製的系統圖,關於系統圖的介紹請見這一篇文章,接下來筆者將分別介紹這個案例的背景以及最後設計出來的工作坊流程。

圖三、在工作坊呈現的沼氣能源產業系統圖

議題背景與需求

經過與基金會的溝通討論,我們所整理的議題背景與需求如下

  • 議題的背景脈絡:基金會之前對於沼氣議題已經有進行研究,並且曾經舉…

--

--

黃意鈞 Ivan Huang

A facilitator specialized in systems thinking, action science, and adaptive leadership, who aspires to dedicating himself to a sustainabl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