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ORID焦點討論法:掌握提問的兩個核心,讓開會討論更有效率

--

緣起

會想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看到了好幾篇對於ORID焦點討論法的介紹與分享。在這些文章當中,有一些文章讓我覺得當中好像「缺了一些什麼」,有一些則是對於這個方法的緣起與內涵有比較明顯的錯誤。一開始看到這些錯誤,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引導者朋友都會心裡很OOXX,但是我後來想想:「與其繼續心裡OOXX,不如我自己來寫一篇介紹文!」因此才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本文內容來源主要有四:

  1. 我在ORID焦點討論法的發源處 — ICA文化事業學會的學習(包括三次以學員身份參與課程,以及多次在教學現場的支援經驗);
  2. 介紹ORID焦點討論法的專書 —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的內容;
  3. 與其他資深引導者一起工作的學習心得;
  4. 我個人在引導的實踐經驗。

由於我本人並沒有經過ICA文化事業學會的認證,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本文內容與《學問》一書的內容有出入,或是與經過ICA文化事業學會認證的講師所教授的內容不一樣,請以《學問》以及ICA的認證講師所教授的內容為主。

提問,有那麼重要嗎?

在會議的過程中,會議帶領者(例如主席、引導者)會對參與者發出指令,而參與者在思考之後對那些指令做出回應。如果是不太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通常會議帶領者只要使用「祈使句」就足以支持參與者做出回應,例如:

  • 會議帶領者:「如果沒有其他問題,那就請大家鼓掌表示贊成」(祈使
  • 參與者:「啪啪啪…」(鼓掌,參與者對於指令的回應)

然而,如果參與者會需要經過深入思考才能夠做出回應,則比起祈使句,「提問」會更能夠有效引發參與者的思考,藉此支持參與者做出回應。假想你現在是在一個要解決組織效能低下的會議,目前已經形成初步的解方了,但是會議帶領者想要讓參與者考慮解方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以下是帶領者分別在「祈使句」與「提問」模式可能發出的具體指令:

  • 祈使句:請想想這個解方可能會帶來的副作用。
  • 提問:如果我們採取這個解方,它可能會帶來哪些副作用?

請讀者分別在心中默念這兩個句子,哪一個會讓你有「思考被引發」的感覺呢?

我的體驗是,雖然前者(祈使句)當中有「請」、「想想」這幾個字,但是感覺起來只是在「被叮嚀、交辦事項」,而後者(提問)雖然沒有「請」,字面上也沒有要我去「想想」,但是我卻會很自然地想要深思。如果你也和我有類似的體會,或許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提問」是促進團體討論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在眾多促進團體討論的提問方法當中,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是最有名的其中一種方法,有時會被人們簡稱為「ORID」。

ORID焦點討論法的緣起

要談到ORID焦點討論法的緣起,就不能不提到ICA文化事業學會(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以下簡稱ICA)。ICA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組織,1960年代在芝加哥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後來他們工作範圍擴大到世界各地,並且在他們與在地社區居民一起工作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參與的科技」(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的方法論體系。目前ICA在全球有多個分會,並且有不同的聚焦領域,例如社區發展、引導方法教學、出版事業以及研究工作。

ORID焦點討論法最初是源自ICA的一位元老成員約瑟夫・馬修(Joseph Mathews)。他在二戰期間擔任美軍的牧師,並且曾經跟隨美軍在太平洋的作戰行動。這段經歷讓他遇見許多生命遭受重大衝擊的人們,因此他希望可以幫助人們處理在他們生命中發生的事件,並且從走過的歷程中尋找意義,隨後逐漸發展出ORID焦點討論法。這個方法後來被用在ICA文化事業學會的社區發展工作,也成為ICA方法論的重要基石。

ORID焦點討論法的兩大核心之一:ORID

ORID焦點討論法核心之一,是ORID的架構,這也是這個方法常被簡稱為「ORID」的原因。ORID指的是人們思考過程的四個層級,包括:

--

--

黃意鈞 Ivan Huang
黃意鈞 Ivan Huang

Written by 黃意鈞 Ivan Huang

A facilitator specialized in systems thinking, action science, and adaptive leadership, who aspires to dedicating himself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