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的任督二脈 — 操作性思考

緣起

《系統思考的七個關鍵思考技巧》這篇文章當中,作者貝里・利奇蒙 (Berry Richmond)把系統思考拆分成七種思考技巧。從我過去在歐洲的學習,我發現要掌握系統思考,當中最關鍵的是「操作性思考」(Operational Thinking)。然而讓我驚訝的是,在絕大部分知名的系統思考書籍當中(包括知名的《第五項修煉》系列),操作性思考都鮮少被提起。幸好利奇蒙另外也有針對操作性思考特別撰文介紹,因此讓我能夠把他對於操作性思考的介紹翻譯成中文,帶給中文世界的讀者。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摘譯自利奇蒙的《操作性思考》(Operational Thinking)一文。為了讓這篇文章更容易閱讀,我刪除了文章中與操作性思考關聯性較遠的部分、調整部分字句,並且重繪了原文當中所介紹的系統圖。此外,我也為原文中提到的一個案例繪製了系統圖,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對於案例內容的理解。最後,以下文中若提到「我」,所指的都是原作者利奇蒙。

什麼是操作性思考?

以前我在做預測分析的時候,我花了許多時間詳細閱讀計量經濟學的期刊。某天我翻到一個用來預測美國牛乳產量的模型,其中,牛乳產量被設定為國民生產毛額(GNP)成長、利率、肥料價格等因子的函數。當我在凝視著這些算式的時候,我突然想到:「所以乳牛在哪裡?」這個疑問,就是我認識操作性思考的開端。

操作性思考(Operational Thinking)是系統思考最強大的思考技巧之一;然而,它同時也可能是最難駕馭的思考技巧。操作性思考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與之相對的典型思考模式 — 因子思考(Factor Thinking)深植於許多人的腦海中。當人們使用因子思考時,他們會問:「是什麼因子影響了…?」或「是什麼關鍵成功因子驅動…?」然而,在使用操作性思考的時候,我們會需要以「事物實際如何運作」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你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了另一個例子,來說明操作性思考與因子思考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探討人們如何學習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聽到這種問句:「是什麼影響了你學習?」而大家通常會列出一張會影響學習的因子清單。通常這些因子會包括動機、教學品質、智商、家長的參與、教材的品質等等(如圖一),但其實這張因子清單完全沒有描述到人們是如何學習的!相較於圖一,圖二則是從操作性思考的角度,試圖描繪人們學習的過程。

圖一、運用因子思考解釋學習的發生
圖二、運用操作性思考解釋學習的發生

為了幫助初學系統思考的讀者讀懂系統圖,在此簡單介紹一下系統圖的常用符號,如果對於系統圖已經相當熟悉的讀者則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在圖二當中,長方形的方塊叫做「存量」(stock),它指的是系統中可以被累積、儲存的事物(例如物質、金錢、資訊、生物體),就像是水槽一樣。而那些長得像是水管的長條,代表的是事物移入或移出存量的過程,稱作「流量」(flow),就像是把水帶進或引出水槽的水管一樣。此外,藍色箭號代表的是「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箭號尾巴連結的是「因」(cause),箭頭指向的是「果」(effect),而在系統思考中,因果關係可以分為兩種,其中帶有「+」的箭號代表「促進」的正向因果關係,而「-」則代表「抑制」的負向因果關係。

如圖二所示,學習的基礎是建立在從生活中持續獲得的經驗歷程,這些歷程包括閱讀、實踐、傾聽、對話以及反思。人們從各個歷程中「汲取」一些知識,而「人們所經驗的歷程」以及「人們從每段歷程所汲取的知識量」(也就是圖二中的「學習效率」),決定了人們學習(累積知識)的速率。

使用操作性思考的好處

操作性思考能夠帶來兩個好處:首先,操作性思考能夠讓溝通變得更有效;其二,它使你更能夠找出提升系統表現的下手處。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多麽地不精確。這個不精確讓我們難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並且使我們傾向從事物的表象來進行描述,而操作性思考能夠提高文字使用的精確性,藉此減少了誤解的可能性。

為了解釋操作性思考如何幫助找出改變系統的下手處,讓我們回到剛才提及的牛乳案例。當我的操作性思考開始開竅後,我發現雖然「把想要預測的變量設為若干因子的函數」的方法可能很適用於預測未來(如果過往的關聯性持續存在),但是這種方法對於尋找方法來實現渴望的未來卻沒什麼幫助;也就是說,你很難從這些函數知道你具體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實現你想要看見的未來。所以,如果要提高牛乳產量,你應該去了解「牛乳實際上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如此一來你會得到「乳牛頭數」以及「每頭乳牛的牛乳年產量」。此外,如果你更進一步去探究「乳牛頭數增加與減少的過程」,你就會獲得圖三的系統圖。

圖三、「牛乳案例」系統圖

從圖三的系統圖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增加美國牛乳產量的第一類手段,是透過促進乳牛生育,或是從國外進口乳牛來增加乳牛頭數。如果你採取前述任何一種方法,你都會經歷時間延遲,因為不論是乳牛的懷孕分娩或是進口乳牛都會需要時間(圖四)。

圖四、增加牛乳產量的三類手段及其在系統作用的位置

增加牛乳產量的第二類手段,是減緩從乳牛從「產乳的乳牛群」當中淘汰的速率,也就是讓乳牛長期保持牛乳的高生產力,藉此延長乳牛的使用年限(圖四)。第三類手段,則是從每頭乳牛的牛乳年產量著手(圖四),而這個手段可能牽涉到的議題,會包括酪農是否有能力學會自動化擠乳技術,還有酪農能夠多快導入新型的畜牧方法。

上述例子說明操作性思考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轉換觀點。將牛乳產量視為受到國民生產毛額等外部因子所驅動,相當於假設自己只能單方面地被大環境所影響。相對地,將牛乳視為乳牛的產出,能夠你聚焦在能夠真正帶來改變的下手處。

如何培養操作性思考?

鍛練操作性思考的第一步,是覺察自己沒有運用操作性思考的時刻。當你發現自己或組織列出一串「關鍵因子」或「驅動因子」來解釋某個事件或趨勢的時候,你可以先把這個流程走完,然後找機會暫停並且問大家:「是什麼真正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當中的過程是如何運作的?」你將會驚訝地發現,人們給出的答案往往會像「乳牛」或「我是透過經驗學習的」這般顯而易見。

在運用操作性地思考探討某個事物如何運作時,你可以往兩個方向探究,其中一個方向是探討該運作過程是受到什麼「存量」(stock)所驅動,例如前述案例中的「生產牛乳的乳牛」;另一個則是往「流量」(flow)的方向探討,例如先前「學習案例」當中「產生學習的經驗流」。仔細思考何者最能夠描述你所關注的活動或過程,這麼做就會迫使你從操作面來思考事物實際運作的樣子。

結語

儘管操作性思考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這種思考技巧的使用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卻相當困難,這是因為以關聯性為基礎的因子思考,已經深植於我們既有的思考模式當中。然而,鍛練操作性思考技巧將會為你帶來極大的好處,讓你更能有效溝通,並且找出引發正向改變的下手處。

關於作者:貝里・利奇蒙(Barry Richmond)

貝里・利奇蒙是麻省理工學院系統動力學博士,曾在達特茅斯學院擔任教授。他於1985年創立 isee systems公司,此公司所開發的系統動力學軟體大大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他鞭辟入裡的智慧、對促進人們互相理解的熱情、作為老師以及溝通者的天賦、無窮的精力、獨特的個人魅力以及對智慧的好奇心,使他獨樹一格。他對系統動力學領域有極大的貢獻,並於2002年8月逝世。

關於本文

  • 本文原文(Operational Thinking)連結:https://thesystemsthinker.com/operational-thinking/
  • 感謝Automattic.com付出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取得相關授權,讓前人寶貴的智慧、知識與經驗能為後人所取用。
  • 翻譯:蔡依庭
    審校、擴寫、系統圖繪製:黃意鈞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黃意鈞 Ivan Huang
黃意鈞 Ivan Huang

Written by 黃意鈞 Ivan Huang

A facilitator specialized in systems thinking, action science, and adaptive leadership, who aspires to dedicating himself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